<legend id="h4sia"></legend><samp id="h4sia"></samp>
<sup id="h4sia"></sup>
<mark id="h4sia"><del id="h4sia"></del></mark>

<p id="h4sia"><td id="h4sia"></td></p><track id="h4sia"></track>

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
  • <input id="h4sia"><address id="h4sia"></address>

    <menuitem id="h4sia"></menuitem>

    1. <blockquote id="h4sia"><rt id="h4sia"></rt></blockquote>
      <wbr id="h4sia">
    2. <meter id="h4sia"></meter>

      <th id="h4sia"><center id="h4sia">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</center></th>
    3. <dl id="h4sia"></dl>
    4. <rp id="h4sia"><option id="h4sia"></option></rp>

        社科网首页|论坛|人文社区|客户端|官方微博|报刊投稿|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
        《365bet-亚洲版官网_best365官网体育投注_365bet体育在线直播家茶座》(总第47辑)
        2013-11-25

        卷首语︱FORWORDS
        王 焱 知青时代
        随 笔︱ESSAYS
        张 闳 堂•吉诃德:骑士文化的影子
        李 磊 文学是自由精神的飞翔
        邵 建 政府与(是否拥有放任)言论自由的权利
        韩会朝 诺奖大师的中国情怀
        吴万伟编译 过去的时光
        聚 焦︱PERSPECTIVE
        知青与知青研究
        柳士同 作为社会研究范畴的知青
        米鹤都 “青春无悔”的悖论
        陈晓律 知青与知青情结
        学术圈︱ACADEMICAL CIRCLE
        胡翌霖 从“双盲实验”看现代医学的盲目性
        丁雁南 破析中国城市的伊尼格玛
        符 征 笑傲江湖之“赌圣”巴斯德
        社会思想︱SOCIAL THOUGHT
        陈 鹏 走向新古典365bet-亚洲版官网_best365官网体育投注_365bet体育在线直播
        赵广明 尼采的启示:精神与力量
        社 会︱SOCIETY
        刘清君 草根与兄弟
        熊子瑜 “赖在网上”的365bet-亚洲版官网_best365官网体育投注_365bet体育在线直播分析
        李安乐 山庄:追寻乡土社会的潜在记忆
        苏小和 黄金时代企业家自主治理的形成过程(之一)
        阅 读︱READING
        陈占江 别梦依依绕故园
        吴锋、黄娟 埃利亚斯与文明的进程
        文 化︱CULTURE
        耿占春 苏俄:诗歌与政治
        高全喜 夜色山河画,于氏流水席
        世 相︱MASESS
        方 刚 印度:在禁欲与纵欲之间
        许章润 通就通了呗,还文化那个啥!
        郭金喜 慈善是一门生意吗?
        资 讯︱INFORMATIO
        ◇GDP主义是中国梦的大敌◇把权力关进笼子里◇大数据革命即将来临◇全球生物物种的第六次灭绝◇中国模式已经终结◇365bet-亚洲版官网_best365官网体育投注_365bet体育在线直播对我的影响◇
        首语:知青时代——作者:王焱 
          
        四十多年前,一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席卷了整个中国。
        论初衷,大半是为了应付文革造成经济停滞带来的就业危机,另一半则是为了就此结束文革。尽管知青的故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文学作品和影视节目中。但艺术的夸饰、回忆的失真和人为的美化,已经把历史上的“老三届”知青弄得面目全非。偶然浏览到一些名为《丑陋的老三届》、《丑陋的知青一代》之类的文章,甚至认为老三届连相貌都长得特别难看特别丑陋,不免让人发噱。时代的隔膜,竟至如斯。三十多年后回首,无论是当年的“伤痕文学”,还是所谓“青春无悔”的成功人士的独白,或者更年轻的一代出于无知对那个年代的浪漫想像,在关于知青运动历史的主流话语中,一代人或者当成革命乌托邦的过时遗产,或者被当成天降大任之前的必要镀金,或者被当成社会主义试验缴纳的“学费”,甚或干脆被视为经济改革所急于抛弃的“社会包袱”,凡此种种,其实都远远遮蔽了历史和生活的真实。
        作为老三届,这一代中的大多数人,都因为文革与下放农村被剥夺了读书的权利,这一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,使他们永远失去了改善和提高自身命运的机会。从饥馑年代的营养不良,到文革时期的动乱失学,再到后来的失业下岗……我们民族几十年间艰难竭蹶所酿出的苦水,似乎统统都让这一代人闭着眼喝下去了。在这一意义上,可以说他们是“最不幸的一代”。
        不过,他们所蒙受的苦难并不是出自他们自身的过错。也许还是德国史学家兰克说得好,“每个时代离上帝都一样远近。”我们固然不能说这代人各个都生就的英俊妩媚,但比起上一代或下一代人来说,他们其实也并不更为丑陋。尽管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被裹挟到农村去的,尽管他们费尽移山气力,而山河依旧,民众的贫困如昔,但在经受艰苦砥砺与磨难的同时,他们毕竟也为那些从未感受到现代文明气息的穷乡僻壤,吹进了一缕清新的时代之风,带去了新的城市文明的信息。正是这些由无数人付出的涓滴的努力,最终才形成了一股促使我们走向开放社会的巨大合力。这也许是为发动者始料所不及的。
        历史是无法也不应割断的。如果将这一知青下乡运动,放在近代中国激荡的百年史的大背景之下看,或许我们应当说这是自帝制中国解体以后,重新打造出统一的社会政治共同体的一个必然历程。有一位负笈美国的学子,在他题为《越战老兵与老三届》的文章中,将美国的越战老兵和我们的老三届知青做过对比后,这样说道:“我们应当像美国一样客观地对待历史,更加担负起社会的责任,认识、帮助和照顾好为了国家建设尽了自己一份力的老三届。他们在从革命到改革的时代的转换中,也做出了自己的努力。”这样的视角,才显示出一个伟大民族应有的历史感。

        王 焱
        2013年7月25日